澎湃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於今年2月底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複的《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日前正式對外發布。
根據規劃,長株潭都市圈的範圍包括長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區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區及韶山市和湘潭縣,麵積1.89萬平方公裏,2021年常住人口1484萬,經濟總量1.79萬億元。
這是我國第四個、中部首個印發實施的都市圈發展規劃。
長株潭為何能率先“出圈”
不少人有疑問,在麵積、人口、經濟總量都不占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長株潭都市圈為何能在中部地區率先“出圈”?規劃中又有哪些亮點?
繼南京、福州、成都後,長株潭在第四順位拿到都市圈規劃的國家批複,這一度讓不少人意外。
比如,西安都市圈之前因被國家發改委多次點名而備受關注(目前已經獲批)。在中部地區,武漢、鄭州都市圈,因為有國家中心城市加持,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相對來說,長株潭都市圈有點“小透明”的意味。
但基於曆史淵源和發展現狀,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在中部地區先行獲批,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首先,早在1984年,湖南就提出了關於建立長株潭經濟區的方案;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被媒體評價為“中國第一個自覺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的案例”。
可以說,長株潭的融合發展遠在都市圈概念提出前就已開啟。從最早的經濟區,到後來的城市群,再到目前的都市圈,長株潭概念早就深入人心。
其次,從現狀來看,長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兩兩相距不足50公裏,這放眼全國的都市圈,都算是時空距離非常近的了。
再者,長株潭都市圈的規劃麵積相對較小,在目前已獲批的五大國家級都市圈中居末位。同時,涉及的城市僅長沙、株洲、湘潭三地,在數量上也是最少的。像武漢、鄭州都市圈都有9個城市成員。這意味著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的協調難度會相對更低,規劃效率有優勢。
此外,長株潭三地在市民文化、方言、風俗習慣上非常接近,內部具有較高的認同度。而早在2009年,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就統一了區號。目前,長株潭城際鐵路也已開啟公交化運營。
所以,總體來看,長株潭都市圈雖然體量不突出,但發展基礎相對較好。
強省會和“瘦身健體”不矛盾
這次規劃中,有一個說法引發關注,那就是在優化空間布局上,都市圈龍頭長沙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
具體包括,合理確定城市規模,科學劃定城市邊界,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強化長沙市中心城區空間管控,適當降低中心城區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物流基地等功能與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省市醫療、教育、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等。
要說明的一個背景是,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的說法其實並不新鮮。去年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推動沿黃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減量增效。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的口徑中,也多次出現諸如“合理降低中心城區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等說法。
而僅就人口來看,過去十來年,有一批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都進行了瘦身健體。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城市的中心城區人口所占總人口比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長沙納入到瘦身健體之列,還是有些讓人意外。這主要是因為,長沙的常住人口在2020年才剛剛突破1000萬,且不說與北上廣的差距很大,與同在中部的武漢、鄭州,也有200萬以上的落差。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湖南明確提出了強省會戰略,預示著要進一步讓長沙做大做強。所以從表麵看,瘦身健體似乎與長沙現有發展方向有所矛盾。但其實,這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對瘦身健體的誤解。
一方麵,瘦身健體指向的是中心城區,而不意味著長沙全域都要瘦身;另一方麵,瘦身不是限製發展,而是為了健體,也即實現更好發展。
事實上,規劃在要求長沙中心城區要適當降低開發強度,疏解一些功能、設施、資源的同時,還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心城區科技創新、高端製造、生活服務、對外交往等功能。換言之,就是通過“騰籠換鳥”實現中心城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它與打造一個更強的長沙,並不矛盾。
當然,推動長沙瘦身健體,要求株洲、湘潭主動承接長沙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也是實現長株潭都市圈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過去二十來年,長沙的GDP、人口增幅,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居於前列。比如2021年,長沙常住人口增加15萬多,在主要城市中排名靠前。
但與此同時,株洲、湘潭的人口發展卻是另一番景象。株洲在2021年的常住人口減少了近2萬人。而長沙占全省人口比重,由“六普”時的10.72%提高到“七普”時的15.12%。同期,湘潭與株洲合計占全省人口比重卻不升反降。
在產業上,雖然株洲、湘潭分別有軌道交通、電機等多個特色主打產業,但近年來,都市圈內部有關長沙虹吸株洲、湘潭產業資源的聲音一直不少,在坊間引發不少討論乃至爭議。
此背景下,推動長沙的部分產業和資源向外圍轉移,在都市圈內部形成更好的產業分工和協同發展效應,避免內耗和無序競爭,自然是實現整個都市圈“產業同興”的內在要求。
長株潭都市圈為省會長沙正名
除了產業,這次規劃還提到,要疏解過度集中的省市醫療、教育、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
的確,長沙的醫療、教育資源,在湖南是絕對的高地。如在都市圈內部,一些株洲、湘潭市民為了送孩子到長沙上學,而專門在長沙購房的現象就較為普遍。而隻有教育等公共資源能夠在都市圈內部有更合理的分配,“服務同享”才會顯得實至名歸。目前這方麵,已有行動。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瘦身健體也是作為強省會的長沙,從虹吸走向輻射,更好體現“省會擔當”的重要一步。
就近幾年的城市發展來說,長沙的確堪稱是勵誌的明星城市。
一方麵,它既不是成都、西安這樣的大區中心城市型省會城市,也未獲得諸如國家中心城市這樣的政策優待;另一方麵,就區位來講,由於湖南靠近珠三角,長沙在省內的存在感,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珠三角的光環所遮蔽。
但近年來,長沙不再隻是因為湖南衛視才被人想起。“機械之都”聲名鵲起;茶顏悅色、文和友等一批消費IP,助其收割了“網紅城市”的流量……既有裝備製造業方麵的硬實力,又有頗具特色的休閑、娛樂、消費方麵的軟實力,再加上親民的房價,讓這座有星城之稱的省會城市,的確是星光熠熠。
但從打造湖南乃至整個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極來看,僅靠長沙目前的能級,還遠遠不夠。因此,長株潭都市圈的建設加速勢在必行。它既能確保株洲、湘潭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得到更好利用與發揮,也有助於長沙彌補發展腹地和產業上的短板,打開新的想象力。
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細節是,《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提出,發揮長株潭整體優勢,推動長株潭三市整體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城抱團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長沙的單打獨鬥,無疑讓勝算大大提升。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湖南也需要一個更強大的經濟增長極,和一根人口承載力、吸引力更強的定海神針。
“七普”數據顯示,作為人口大省的湖南,仍有近700萬的人口淨流出,其中主要是流向了珠三角地區。以至於坊間乃至學界有這樣一種調侃——湖南真正的省會在深圳。而最新數據顯示,相比“七普”,湖南省2021年常住人口減少了約22.49萬人。並且,出生人口近60年來首次低於50萬,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為負。
在這樣的人口形勢麵前,一個“在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上聚焦發力,在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上創造經驗,在促進共同富裕上引領示範”的長株潭都市圈,自然更被需要。
因此也可以說,長株潭都市圈建設進入快車道,也是長沙作為湖南省會加速正名之旅的開始。
海報設計 周寰
責任編輯:王磊 圖片編輯:沈軻
校對:徐亦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